close
話說戰國時代初期,天下大國有七。齊威王召集楚魏韓趙燕五國會盟,會聚之間,共推齊為盟主。
會盟舉行前,諸侯王認為秦國僻處西戎,乃蠻夷之邦,所以不邀秦國與會。當時秦的國君秦孝公深以不能列於中國為恥,於是下令招賢,宣稱幕僚賓客如果有人能出奇計讓秦國強盛的,則封以大官,賞以廣大領地,於是吸引了衛國人衛鞅(又稱公孫鞅,即後來的商鞅)前往。
衛鞅托秦孝公的寵臣景監進薦。景監先和衛鞅交談,深深為其折服,於是向孝公推薦。孝公召見衛鞅,請教治國方法。衛鞅便以伏羲神農堯舜的故事回答,話還沒說完,孝公已經睡著了。隔天孝公責罵景監進薦的是個妄人,所陳述的計策迂闊無用。景監退朝後也責備衛鞅,怎用古早遙遠的傳說來浪費國君寶貴的時間。衛鞅答以之前進薦的是帝君之道,只是孝公不能領悟而已,希望再給他一次機會進說別的計策。景監等五天後孝公氣消了,再次舉進衛鞅。這次衛鞅則陳述夏禹劃分土地制定賦稅,還有商湯周武王順天應人的故事。孝公聽完後認為衛鞅真是博學強記,但古今時勢不同,事情歧異,他的計策不能適用,便叫衛鞅退下。
衛鞅出來時,景監已經等候在宮門,便迎上去問今日如何,衛鞅答以今日進陳王道,還是不合孝公的胃口。
景監聽了,頓足說:「人君招用屬下,便如獵人準備弓箭,要隨時能派上用場,射下大鳥來,那裡能見不著眼前的功效,而倣效古時候的帝王呢?我看你完了!」
衛鞅說:「以前我並不知道國君的意向,害怕他的志氣高而我用卑下的計策進薦,只是試探而已。現在我懂了,若讓我再次見國君,不愁不得重用!」
衛鞅雖如此說,但隔天景監入朝,仍不敢再為他向孝公說好話。景監回家後,衛鞅問他有沒有再次向秦君進薦,景監答以沒有。
衛鞅嘆息說:「可惜啊,你的國君徒然下了招賢令,卻不能用人才,我要走了。」
景監問衛鞅要到那裡去,衛鞅表示天下國君這麼多,不會沒有比秦君更好賢的;即使沒有,也一定有比景監更能稍稍委曲自己,推薦賢臣的忠臣,他要自己去找。景監聽了,請衛鞅再耐心等五天,好讓他再進薦。
五天後,景監入宮輪值,侍奉孝公。孝公正在飲酒,見到鴻鳥飛過,把盃子放下,長嘆了一口氣。景監問為何嘆息,孝公說:「以前齊桓公說過:『我得了管仲,才像飛鴻有了羽翼』,現在寡人我下令求賢已經好幾個月了,還是沒有一個人才來,我就有沖天志氣,也沒有人當我的羽翼,怎能不嘆氣?」
景監趁機向孝公進薦衛鞅,說衛鞅有帝王伯三種治術,而以前只說了帝王之術,國君認為迂腐難用,現在他願獻上霸王伯術,希望孝公再給他時間,把霸術講完。孝公聽了「霸術」二字,正中下懷,於是再次召見衛鞅。
我們不難意會出:衛鞅本來就知道秦孝公求的只是霸王之術,故意講帝王之道,只是吊吊秦孝公的胃口,炫耀自己的才華而已。但是成語「投其所好」,是要我們與上級長官切磋交談,觀言察色時,直指核心,乾脆俐落,省得兩方都浪費時間
我們管理公司,最基本的要有一定的規章制度,讓大家作事有準則可循。制定公司法規,通常有兩種態度,第一種類似隨時間演進,自然而然大家都取得協議後,把協議化為書面,加以組織,讓大家可參閱而不遺忘;另一種則是「法道」,即是頒佈命令,要人遵從不能觸犯,犯法即罰,不照著做,也馬上處罰。
古時候儒家講「王道」的帝王之術,原則在「無敵天下」,意思即是先修身養性,讓自己不敵視天下,然後做人民師友,教育陶冶,如此則人情順服,然而帝王之術非長年累月不能成功,尤其在教育不普及的古代更是如此。霸王伯術類似「法道」,乃是軍令兵法管束天下,制服眾人,而不論民情好惡,可以速成而立竿見影,然而畢竟是拂逆人心,外力強力總有鬆弛之時,當招致反彈之際,潰敗也慘。
話說秦孝公第三次召見衛鞅,劈頭便問既有霸術,何不早講,難道是認為他不足以指教。
衛鞅回答說:「小臣我並非不想說,但是伯霸之術,跟帝王術不同。帝王之術在順民情,而霸王之道,則一定要背逆民情!」
孝公聽了,勃然變色,按住劍柄,沉聲說:「伯霸之道,一定得背逆民情,那有這種事!」
衛鞅回答說:「古琴聲律不佳時,一定得改換琴弦再行調整。政令不更改,是不能治理完善的。百姓安於現在,沒想到也想不到百世利益;可以共享收穫,而不能一起操煩如何起頭。管仲擔任齊相,制作內政,寓寄軍令於其中,分全國為廿五鄉,使士農工商各安守本業,完全改變齊國舊有的政務,這那裡是小民高興服從的?直到內政大成,外敵臣服,國君享大名,人民也受到利益,才知道管仲是治天下的大才啊!」
孝公聽了說如果衛鞅有管仲的治術,他會把全國交給衛鞅治理,但不知衛鞅的治術是如何。衛鞅回答說:「國家不富有,不可以用兵;兵不強,不能摧毀敵人。要使國家富有,再沒比盡力開荒種田更重要的了;要強大兵力,再沒比鼓勵勇武好戰重要的了。用重賞勸誘人民,人民才知道什麼是潮流,用嚴刑威脅,人民才知道該畏懼什麼。賞罰必信,政令必行,國家沒有不富強的!」
孝公叫好稱善,說這套他做得到。衛鞅又進言說:「富強之術,沒得到人才是不行的;得人才又不專心委任,也不行;委任了又困惑於小人的讒言,三心二意,也不能行!」
孝公又叫好。衛鞅請求告退,孝公詫異的說正要徹底的聽他的治術,不明白他為何要告退。衛鞅表示希望讓孝公好好思考三天,決定要不要那麼做,然後他才敢盡吐胸中謀略。
衛鞅出宮門,景監又責備衛鞅,表示好不容易讓國君三次叫好,不趁機盡陳策略,要國君思考三天,難道是在要脅孝公!衛鞅說孝公的意志還沒堅定,怕他有變卦罷了。隔天秦孝公馬上叫人召見衛鞅,衛鞅辭謝說他已與國君約好,非到三天後不敢相見。景監又勸說不要拒絕,衛鞅則認為第一次與國君定約,就自行違信,以後無法取信於國君。
三天後,孝公派人開「賓士大轎車」來迎接衛鞅,見面後賜座請教。衛鞅將秦國應變更的政事詳細剖陳,連說三日,孝公全無倦色,於是拜衛鞅為左庶長(行政院長),秦國變法,自此強盛天下,最後吞併六國,統一天下。
會盟舉行前,諸侯王認為秦國僻處西戎,乃蠻夷之邦,所以不邀秦國與會。當時秦的國君秦孝公深以不能列於中國為恥,於是下令招賢,宣稱幕僚賓客如果有人能出奇計讓秦國強盛的,則封以大官,賞以廣大領地,於是吸引了衛國人衛鞅(又稱公孫鞅,即後來的商鞅)前往。
衛鞅托秦孝公的寵臣景監進薦。景監先和衛鞅交談,深深為其折服,於是向孝公推薦。孝公召見衛鞅,請教治國方法。衛鞅便以伏羲神農堯舜的故事回答,話還沒說完,孝公已經睡著了。隔天孝公責罵景監進薦的是個妄人,所陳述的計策迂闊無用。景監退朝後也責備衛鞅,怎用古早遙遠的傳說來浪費國君寶貴的時間。衛鞅答以之前進薦的是帝君之道,只是孝公不能領悟而已,希望再給他一次機會進說別的計策。景監等五天後孝公氣消了,再次舉進衛鞅。這次衛鞅則陳述夏禹劃分土地制定賦稅,還有商湯周武王順天應人的故事。孝公聽完後認為衛鞅真是博學強記,但古今時勢不同,事情歧異,他的計策不能適用,便叫衛鞅退下。
衛鞅出來時,景監已經等候在宮門,便迎上去問今日如何,衛鞅答以今日進陳王道,還是不合孝公的胃口。
景監聽了,頓足說:「人君招用屬下,便如獵人準備弓箭,要隨時能派上用場,射下大鳥來,那裡能見不著眼前的功效,而倣效古時候的帝王呢?我看你完了!」
衛鞅說:「以前我並不知道國君的意向,害怕他的志氣高而我用卑下的計策進薦,只是試探而已。現在我懂了,若讓我再次見國君,不愁不得重用!」
衛鞅雖如此說,但隔天景監入朝,仍不敢再為他向孝公說好話。景監回家後,衛鞅問他有沒有再次向秦君進薦,景監答以沒有。
衛鞅嘆息說:「可惜啊,你的國君徒然下了招賢令,卻不能用人才,我要走了。」
景監問衛鞅要到那裡去,衛鞅表示天下國君這麼多,不會沒有比秦君更好賢的;即使沒有,也一定有比景監更能稍稍委曲自己,推薦賢臣的忠臣,他要自己去找。景監聽了,請衛鞅再耐心等五天,好讓他再進薦。
五天後,景監入宮輪值,侍奉孝公。孝公正在飲酒,見到鴻鳥飛過,把盃子放下,長嘆了一口氣。景監問為何嘆息,孝公說:「以前齊桓公說過:『我得了管仲,才像飛鴻有了羽翼』,現在寡人我下令求賢已經好幾個月了,還是沒有一個人才來,我就有沖天志氣,也沒有人當我的羽翼,怎能不嘆氣?」
景監趁機向孝公進薦衛鞅,說衛鞅有帝王伯三種治術,而以前只說了帝王之術,國君認為迂腐難用,現在他願獻上霸王伯術,希望孝公再給他時間,把霸術講完。孝公聽了「霸術」二字,正中下懷,於是再次召見衛鞅。
我們不難意會出:衛鞅本來就知道秦孝公求的只是霸王之術,故意講帝王之道,只是吊吊秦孝公的胃口,炫耀自己的才華而已。但是成語「投其所好」,是要我們與上級長官切磋交談,觀言察色時,直指核心,乾脆俐落,省得兩方都浪費時間
我們管理公司,最基本的要有一定的規章制度,讓大家作事有準則可循。制定公司法規,通常有兩種態度,第一種類似隨時間演進,自然而然大家都取得協議後,把協議化為書面,加以組織,讓大家可參閱而不遺忘;另一種則是「法道」,即是頒佈命令,要人遵從不能觸犯,犯法即罰,不照著做,也馬上處罰。
古時候儒家講「王道」的帝王之術,原則在「無敵天下」,意思即是先修身養性,讓自己不敵視天下,然後做人民師友,教育陶冶,如此則人情順服,然而帝王之術非長年累月不能成功,尤其在教育不普及的古代更是如此。霸王伯術類似「法道」,乃是軍令兵法管束天下,制服眾人,而不論民情好惡,可以速成而立竿見影,然而畢竟是拂逆人心,外力強力總有鬆弛之時,當招致反彈之際,潰敗也慘。
話說秦孝公第三次召見衛鞅,劈頭便問既有霸術,何不早講,難道是認為他不足以指教。
衛鞅回答說:「小臣我並非不想說,但是伯霸之術,跟帝王術不同。帝王之術在順民情,而霸王之道,則一定要背逆民情!」
孝公聽了,勃然變色,按住劍柄,沉聲說:「伯霸之道,一定得背逆民情,那有這種事!」
衛鞅回答說:「古琴聲律不佳時,一定得改換琴弦再行調整。政令不更改,是不能治理完善的。百姓安於現在,沒想到也想不到百世利益;可以共享收穫,而不能一起操煩如何起頭。管仲擔任齊相,制作內政,寓寄軍令於其中,分全國為廿五鄉,使士農工商各安守本業,完全改變齊國舊有的政務,這那裡是小民高興服從的?直到內政大成,外敵臣服,國君享大名,人民也受到利益,才知道管仲是治天下的大才啊!」
孝公聽了說如果衛鞅有管仲的治術,他會把全國交給衛鞅治理,但不知衛鞅的治術是如何。衛鞅回答說:「國家不富有,不可以用兵;兵不強,不能摧毀敵人。要使國家富有,再沒比盡力開荒種田更重要的了;要強大兵力,再沒比鼓勵勇武好戰重要的了。用重賞勸誘人民,人民才知道什麼是潮流,用嚴刑威脅,人民才知道該畏懼什麼。賞罰必信,政令必行,國家沒有不富強的!」
孝公叫好稱善,說這套他做得到。衛鞅又進言說:「富強之術,沒得到人才是不行的;得人才又不專心委任,也不行;委任了又困惑於小人的讒言,三心二意,也不能行!」
孝公又叫好。衛鞅請求告退,孝公詫異的說正要徹底的聽他的治術,不明白他為何要告退。衛鞅表示希望讓孝公好好思考三天,決定要不要那麼做,然後他才敢盡吐胸中謀略。
衛鞅出宮門,景監又責備衛鞅,表示好不容易讓國君三次叫好,不趁機盡陳策略,要國君思考三天,難道是在要脅孝公!衛鞅說孝公的意志還沒堅定,怕他有變卦罷了。隔天秦孝公馬上叫人召見衛鞅,衛鞅辭謝說他已與國君約好,非到三天後不敢相見。景監又勸說不要拒絕,衛鞅則認為第一次與國君定約,就自行違信,以後無法取信於國君。
三天後,孝公派人開「賓士大轎車」來迎接衛鞅,見面後賜座請教。衛鞅將秦國應變更的政事詳細剖陳,連說三日,孝公全無倦色,於是拜衛鞅為左庶長(行政院長),秦國變法,自此強盛天下,最後吞併六國,統一天下。
全站熱搜